产品导航   Products
> 凯时娱乐网址备用 >  新闻资讯
揭秘城楼上彩色巨幅画像
时间:2024-06-07 08:57 作者:admin 点击:

  城楼上悬挂的彩色巨幅画像,不管你站在画像前方的哪个位置,毛主席那庄重而慈祥的目光都会注视着你。很多人认为,画像是在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被第一次悬挂的。其实不然,上第一次悬挂画像是在1949年2月12日庆祝北平和平解放大会上。从1949年到现在的60多年里,城楼上的画像经历过“八次更迭”——

  1949年2月12日,农历正月十五,北平的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把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不仅因为这一天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更因为这天还是一个的特别的日子,二十多万北平市民将在广场集会,庆祝北平和平解放。那天,城楼中央悬挂着主席的巨幅画像,城门上挂着写有“庆祝北平解放大会”几个金字的红色横幅,中间有“工、农、兵、学、商”塑像,工人、农民高举斧头、镰刀,一颗红星挂在雕像上方。这是画像第一次挂上城楼。那天,在城楼上同时悬挂的画像还有朱德、、、。一次悬挂这么多的人物画像,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而且也是惟一的一次。

  1949年7月7日,抗战12周年纪念日这天,北平各界人民纪念“七七”抗日战争12周年大会在前举行。城楼上同时悬挂上了和朱德两幅画像。

  1949年10月1日,城楼悬挂起戴八角帽的毛,当时,北平国立艺专实用美术系周令钊画领袖像颇有名气。六国饭店(今为华风宾馆)国共和平谈判会场、北京饭店会议室等处悬挂的画像都是他的杰作。这幅画像宽4.6米、高6米,重达1.5吨。

  1950年5月1日,主席免冠画像挂上城楼。担任主笔的是人民美术工作室的辛莽,左辉、张松鹤协助绘制。

  1950年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前夕,陈石林精心制作出第一张标准像后,新华社向全中国正式公布。

  1952年国庆节,第六个版本的画像挂上了城楼。这幅画像的主笔是中央美术学院张振仕。

  1963年10月1日,第七个版本的画像悬挂于城楼。这版画像主笔仍是中央美术学院张振仕。

  1967年10月1日,第八版画像挂上城楼,主笔是北京市美术公司王国栋。1977年,其徒弟葛小光接任主笔,直到现在。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决定成立以周恩来同志为主任的开国典礼筹备委员会,决定在开国大典时,要在城楼上正式悬挂。

  为了开国大典那天在城楼上悬挂一幅满意的画像,周恩来多次派摄影记者为毛主席拍摄了几幅正面肖像。当时,刚从北平城外香山的双清别墅搬进不久。秘书把那些专为悬挂而拍摄的照片摆在菊香书屋的案头上,让主席本人挑选,对工作人员说:“我不喜欢这一本正经的标准像,如果上一定要悬挂我的像,最好从那些随随便便拍下的照片中选一张。因为随意拍的照片比这样的照片自然。”周恩来在得知的意见后,又派人送来几幅战争年代在延安时期的生活照,其中有一张和朱瑞在一起的合影。

  记得,那是在一个秋天的清晨,他和正在延安组建炮兵学校的朱瑞同志沿延水河边散步的时候,由摄影师郑景康在无意中给他们留下的难忘纪念。经建议,将这幅合影中的自己放大加工,作为他最满意的个人肖像悬挂在城楼。终于,在开国大典之日,由国立艺专美术教师周令钊主笔的这幅宽4.6米、高6米,重达1.5吨的戴八角帽的画像悬挂于城楼。

  1950年初,将辛莽邀请到,布置绘制毛主席巨幅新画像的任务。辛莽曾是延安鲁艺的美术教员,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市人民美术工作室副主任。辛莽接到任务后,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翻看了许多不同时期的毛主席的照片,经过认真挑选之后,辛莽选了一张毛主席免冠、双眼略上看的半侧面像。辛莽从解放区来的画家中挑选了左辉、张松鹤等人,在共同研究制定绘画方案后,左辉、张松鹤站在脚手架上,辛莽站在稍远一点的地方,边看边指挥,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毛画好了。但画像挂上城楼之后,一些群众提出意见说:“悬挂在城楼上的毛,只突出一个左耳朵,且左眼珠偏上,显得他老人家‘偏听偏信’,好似‘目无群众’的感觉。”群众的意见反映到北京市领导那里,市领导于是考虑再制作一张两耳都全的正面标准像。为此指示有关部门,城楼悬挂的毛要进行更换。接到市里的指示,辛莽和几位画家再次挑选适宜悬挂在城楼上的毛的照片,并开始了绘制第五版毛的准备工作。

  1950年八九月份,也就是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前夕,中央新闻总署副署长兼新闻摄影局局长萨空了,叫来摄影局摄影处副处长陈正青说:“建国快一年了,同志还没有一幅庄严的免冠标准像,这怎么能行呢?”经过一番认真的评判,摄影处的陈石林被定为最佳人选。陈石林把开国大典后一年多来的记者们拍摄的与毛主席有关的照片全部找了出来,一张一张地看,一张一张地审视,最后选中了一张1950年9月毛主席同几位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的合影照片。经过几个工作日的精心制作,第一幅标准像终于制作出来了,随后新华社向全国正式公布了毛主席的标准像。与此同时,参与毛绘制任务的辛莽等画家,以这幅标准像为摹本,很快绘制出画像,并于1950年10月1日前夕,悬挂在城楼上。这幅画像挂出后,各方面反映很好。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楼上的画像每天都吸引着无数人投去崇敬的目光。号称全球最大的人工绘制的像,在城楼一挂就是60多年,已成为的一个重要标志。追忆领袖挂像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949年2月12日,庆祝北平和平解放大会在广场举行时,画像第一次悬挂在城楼(免冠)。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城楼正式开始悬挂(戴八角帽)。此后,每逢重大节日都要悬挂画像。

  1956年以后,除在城楼悬挂外,逢重大节日或举行庆祝活动时,还要在广场北端的东西两侧竖立革命导师画像。具体是:

  “五一”国际劳动节:城楼正中悬挂,广场东侧摆放马克思、恩格斯画像,广场西侧摆放列宁、斯大林画像。

  “十一”国庆节:除保持“五一”劳动节模式外,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侧正中位置上,增加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画像,与城楼正中的画像相对。

  以上挂像时间为节日前后一周,即:节前2天至节后5天。这一做法沿袭了17年。

  从1966年8月“文革”开始至今,城楼上的画像天天悬挂,只是每年国庆节前要更换一幅新的。一般情况下,都是在每年的“立秋”前后开始准备,到国庆节前几天换上一幅新绘制的画像。“文革”期间,城楼、端门城楼的南北门两面均天天悬挂。

  每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还和“文革”前一样,节日期间,广场东侧摆放马克思、恩格斯画像,广场西侧摆放列宁、斯大林画像。

  “十一”国庆节也与以前一样,广场东侧摆放马克思、恩格斯画像,广场西侧摆放列宁、斯大林画像。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侧增加摆放孙中山先生画像。

  1971年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画像继续悬挂。其中也有一度在马、恩、列、斯画像的像座牌子上书写标语。到1975年“红海洋”降温时,城楼北面和端门城楼南北两面的撤了下来。

  1980年7月30日,中央“关于坚持少宣传个人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发布之后,中宣部办公厅于1980年8月16日下发了“关于对外解释撤除广场马、恩、列、斯像的措辞的通知”。依据上级的要求,8月25日管理处组织人员撤除了广场上马、恩、列、斯画像的像座。1980年9月国庆节前夕,管理处又接到上级通知,要求广场挂像仍按以前惯例办理。据此,以后的几年里,每逢 “五一”、“十一”广场上继续竖立革命领袖画像。

  1986年,根据中央的有关指示精神,广场只保留城楼画像,今后在必要的时候才摆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画像。1989年4月,中央对节日礼仪活动进行了改革。从此之后,“五一”国际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期间,广场只竖立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画像,不再竖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画像。

  长假最后一天南盘江开闸冲走10人泥石流冲进杭州寺庙菲律宾人质事件京津冀重度雾霾好声音李琦夺冠24年前储蓄不保值李亚鹏离婚后自白印度雷电频发国航过期烧饼高速免费通行券上海垃圾厂殃及江苏南京人顾某某比基尼小姐总决赛游客围堵黑天鹅

相关新闻